自我决定理论:核心子理论
Deci, E. L., & Ryan, R. M. (2012).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n P. A. M. Van Lange, A. W. Kruglanski, & E. T. Higgins, Handbook of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 (pp. 416–437). SAGE Publications Ltd.
接着自我决定理论:概述,我们这次来介绍自我决定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构成子理论——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THE DEVELOPMENT OF SDT
自我决定理论源于对外在奖励影响内在动机的研究。在首次发表的研究中,大学生通过解决本质有趣的拼图游戏而得到报酬,但货币奖励削弱了他们对该活动的内在动机。随后进行了100多项类似的研究,证实了这个有争议的观点:奖励并不总是能激发后续的坚持,事实上它们可能会削弱内在动机。我们在解释这一效应以及内在动机的其他变化时使用了归因概念——感知的因果归属,此外我们还将内在动机及其社会情境影响与人类对能力和自主权的基本需求联系起来。内在动机被视为人类的固有特性,被认为是心理自由或自主性的原型。它可以被削弱或增强,具体取决于社会环境是支持还是阻碍了对能力和自主权的需求。如果奖励或其他外部事件预计会阻碍这些基本需求,那么它就会被预测为引发外部感知的因果归属,从而削弱内在动机;但是,如果预计该事件会支持这些基本需求,那么它就会被预测为引发内部感知的因果归属,增强内在动机。货币奖励、威胁和竞争被预测会削弱自主权,这样的事件通常会削弱内在动机。相反,积极的反馈和选择被预测能增强能力和自主权的体验,从而促进更强的内在动机,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我们的理论假设将环境因素与人类基本需求联系起来,以此为基础解释社会环境对内在动机的影响,与其他研究内在动机的心理学家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例如,Lepper等(1973)认为内在动机是一种行为后的自我归因,他们使用Bem(1972)的自我知觉理论来解释有形奖励对内在动机的削弱——也就是说,人们因为对于从事该活动的过度合理化而减少了对自己的内部归因。
认知评价理论
随着研究的进行,越来越有必要考虑自主权和能力需求在社会环境中的动态相互作用,以解释日益复杂的实验现象,例如发现任务绩效奖励(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的奖励)的损害程度低于任务完成奖励(只要完成或进行任务就给予的奖励)。因此,我们(Deci & Ryan, 1980)提出了一个名为认知评价理论(CET)的理论,来解释外在因素对内在动机的影响。
认知评价理论明确规定了两个影响内在动机的过程。首先,如果奖励等事件导致外部感知的因果归属并阻碍自主性需求,这些事件将削弱内在动机;而如果选择等事件导致内部感知的因果归属并支持自主性需求,它们将增强内在动机。第二个过程指出,像积极反馈这样的事件,如果能够通过支持能力需求而带来能力感,将会增强内在动机,而像负面反馈这样的事件,如果会引发无能感,将会削弱内在动机。然而,积极反馈必须针对自主动机的活动,或者在支持自主性的环境中,才能增强内在动机。
最后,认知评价理论指出,奖励或反馈等社会环境事件对于内在动机具有两个与之相关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控制性方面,它迫使人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感受或行为,从而引发外部感知的因果归属,阻碍自主性,降低内在动机,使动机主要受到控制而非自主。第二个方面是信息性方面,它在某种自主性支持的背景下传达能力信息。当这个方面肯定了人们对于自主活动的能力时,它支持了能力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自主性需求,从而增强内在动机。然而,当它引发无能感并阻碍能力需求时,它将降低内在动机。实际上,如果能力信息足够消极,表明人们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那么这可能会削弱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使个体变得无动力(即对活动没有意图或动机)。事件对内在动机的影响将取决于这两个方面的相对突出程度。
认知评价理论关于奖励两个方面的命题解释了有形奖励削弱内在动机,而言语奖励(即积极反馈)增强内在动机的现象。它还解释了为什么虽然任务绩效奖励明显削弱了内在动机,但并不像任务完成奖励那样有害:因为两种类型的奖励的控制性方面同样突出,但信息性方面在任务绩效奖励中比任务完成奖励更突出。
奖励效应辨析
从最初出现开始,关于奖励效应的研究就非常有争议,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争议持续了几十年。对有形奖励倾向于削弱内在动机这一发现不满的人们认为,研究方法中存在混淆因素,现象的行为解释比认知评价理论的认知—动机解释更有效,并且这些发现并未真正提供理由使我们在教育和其他地方避免使用奖励作为主要的激励策略。这些批评促使我们对128项有关外在奖励对内在动机影响的实验进行了元分析。元分析强有力地证实了我们一直以来的观点,即:**(1)积极反馈增强内在动机;(2)有形奖励削弱内在动机;(3))无论是任务绩效奖励还是任务完成奖励都会降低内在动机,但是意外的奖励和不需要完成目标任务的奖励不会削弱对其内在动机。**此外,认知评价理论对从元分析中出现的复杂结果集提供了全面的解释。
社会氛围
认知评价理论研究还得出了另一组重要的发现,即诸如班级或工作团队这样的情境的一般人际氛围可以被描述为自主性支持或控制性。例如,Deci和Schwartz等(1981)发现,当小学教师营造了一个自主性支持的课堂氛围时,他们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内在动机和更大的能力需求满足感,而当教师营造了控制性氛围时,则否。因为在前者的情境中,学生感到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能力。此外,Deci等(1989)发现,当管理者更支持员工的自主权时,下属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较高,而当经理更具控制性时则不然。
在实验室实验中,社会氛围被操纵以检验在自主性支持与控制性情境下施加的各种外部事件的影响。例如,Ryan(1982)发现, 在自主性支持的氛围中给出积极反馈往往会增强内在动机,但当在控制性氛围中给出积极反馈时,它会降低内在动机,从而证实积极反馈只有在伴随一些自主性支持时才能增强内在动机。简而言之,强制性的能力发展并不会增强内在动机。同样,Ryan等(1983)发现,当任务绩效奖励以控制性方式施加时,它们会削弱内在动机,但当它们在自主性支持的情境中施加时,相对于无奖励和无反馈,它们会增强内在动机。尽管这些奖励仍然会导致比任务绩效奖励中暗含的积极反馈(如“你比其他参与者中的80%做得更好”)更少的内在动机。Koestner等(1984)进一步发现,在自主性支持的情境中对儿童设定限制会对随后的动机产生积极影响,但在控制性情境中设定限制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总结
认知评价理论的研究能够确定在通常情况下会增强内在动机的外部事件类型(如,积极反馈和选择)与会减弱内在动机的事件类型(如,有形奖励和竞争)。这项研究还能够刻画自主性支持与控制性的社会情境,并利用它们来预测人们的内在动机。最后,它解释了社会情境或氛围如何与外部事件相互作用,调节其对内在动机的影响。
这篇推送就先告一段落了。除了认知评价理论外,还有因果定向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基本心理需求理论、目标内容论等同样对自我决定理论很有影响的理论。
考虑到篇幅原因,这些内容我们就等之后再继续介绍啦。